迎来各类出国旅游的旺季,
尤其东南亚等热带国家,
往往都是人们旅行的热门地区,
而这些地区往往也是热带传染病的高发地,
“登革热”便是其中之一。
这不,7月还未过半
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
就先后收治了10例“登革热”患者,
而这些患者均是从东南亚国家回国后发病的,
目前,经过及时治疗,患者都已陆续出院。
据介绍,“登革热”在整个热带地区是普遍存在的,其中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较为严重,其风险因素受到城市地区降雨量、温度、相对湿度、城市化程度和蚊媒的局部空间变化的影响。
而暑假期间,正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雨季,也是一年中蚊子最肆虐的季节,是蚊传疾病(登革热、疟疾)的高发季节。
如果感染了“登革热”,患者不必惊慌,“登革热”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经支持治疗可以好转,少有重症患者,一旦出现重症倾向,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登革热”一般在被感染蚊子叮咬之后,经4至10天潜伏期可出现相关症状,表现为头痛、眼球后疼痛、肌肉和关节痛、以及出疹,持续2至7天,临床上通常给予对症治疗。
据了解,“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属有四种不同的血清型,即DENV-1、DENV-2、DENV-3和DENV-4,互相之间仅存在短暂的交叉保护作用,因而患者可以再次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病毒,再次感染时病情有加重的可能。
目前已有一种登革热疫苗获批准用于临床,适用于既往感染过的9至45岁人群,未感染过人群注射反而可能增加感染后的重症率或住院率。
对于“登革热”,还是以防蚊为主。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旅行者,应当注意防蚊,从而避免感染登革热等蚊传疾病;一旦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