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2020年3月16日,塞内加尔达喀尔,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在达喀尔大学给学生提供免洗洗手液。截至3月17日,非洲已有30国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总计457例,其中包括疟疾流行地区。图/新华社
新冠疫情在东南亚、非洲等国的流行情况引发关注。一些国家至今未披露大量感染数据,是否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等地的14位专家3月16日在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名为《疟疾爆发地区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做好准备至关重要》的评论文章。文章认为,疟疾流行地区不仅需要采取针对新冠病毒的防控措施,还需要预防新冠疫情爆发对疟疾控制工作可能造成的破坏。
通讯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2015年,屠呦呦因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疗法的贡献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2019年底首次出现在武汉的新冠病毒已迅速蔓延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收到的各国报告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23时,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已有159个国家出现新冠患者确诊病例,超过18.4万人感染新冠病毒,全球死亡人数达到7529例。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疟疾流行地区也出现了新冠确诊病例。截至3月17日,非洲已有30国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总计457例,其中包括疟疾流行地区:塞内加尔(27例)、刚果民主共和国(4例)、尼日利亚(3例)、利比里亚(2例)、几内亚(1例)等。
疟疾是一种能感染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寄生虫传染病,其病原为疟原虫,可经由蚊子散播。疟疾感染者的典型症状有发热、畏寒、疲倦、呕吐和头痛,严重者可能引发黄疸、癫痫、昏迷或死亡。非洲是疟疾主要流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14亿人新感染疟疾,43.8万人死亡,其中90%的死亡病例来自非洲。文章强调,考虑到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及其破坏疟疾控制工作的可能,非洲应高度警惕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此外,还应考虑到当地的疟疾流行情况并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除非洲中部外,南亚、东南亚、拉丁美洲,也属于疟疾高发地区,其中非洲疫情最为严重。
屠呦呦等人建议,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埃博拉疫情期间,由于停止分发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的疟疾病例被认为在2014年增至100万例。而官方数据却呈下降趋势。以几内亚为例,在埃博拉爆发年份,寻求救治的疟疾患者数量下降,全国卫生机构确诊的疟疾病例约减少74000例。与此同时,疟疾死亡率和发病率大幅增长,2013年,几内亚官方报告的疟疾死亡人数为108,而2014年这一数据增至1067(世界卫生组织估算为9428)。官方数据之外,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超过7000名5岁以下儿童受埃博拉病毒疫情影响因疟疾致死。
和埃博拉类似,新冠患者的早期症状容易与感染疟原虫症状相混淆,因其都包括发烧、肌痛和疲劳等,存在早期误诊的可能。新冠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和吸入呼吸道飞沫发生人际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未接受住院治疗的轻症状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被视为病毒传染源。
除中国之外,意大利、伊朗、韩国等国家也面临着疫情爆发压力,可能导致疾病向外扩散,并增加传染风险。目前,非洲防控压力相对较小,但随着全球化程度日渐提高,无法排除疫情在非洲爆发的可能性。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监控新冠疫情的演变情况,并向疟疾流行国家就如何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意见,包括病例及其接触者追踪、检疫和筛查,和开展鼓励良好手部卫生习惯的教育。
文章强调,中国和其他受影响国家采取的遏制措施和研究为世界其他国家赢得了疫情防控的宝贵时间,各地应有效利用这一时间窗口。疟疾流行国家应尽早采取防控措施,将新冠疫情对医疗基础设施的压力降至最低,确保在防控新冠疫情的同时对疟疾控制的干扰最小化。
疟疾流行国家应提前储备外科口罩等防护设备,同时包括充足的青蒿素联合治疗药物等用于疟疾患者救治;对医务人员进行充分培训,制定感染管理方案,如保持距离、戴口罩、及时寻求诊断检测和必要治疗;在发热患者管理中增加疟疾诊断,包括对疑似新冠病例的管理;紧急情况下,可考虑在疟疾大流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药物管理和蚊帐分发,短期救济疟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方针,2014-2015年塞拉利昂和2018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埃博拉疫情期间曾成功实施这类措施。重要的是,这些措施需要非洲国家协调一致的努力,表现出集体意愿和团结。
屠呦呦等人认为,即便新冠疫情可能不会在疟疾流行地区爆发,各国也应提高警惕,并做好准备,以应对新冠病毒可能带来的挑战,降低对疟疾控制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