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网站近期消息,1名俄罗斯男子在蒙古巴彦乌列盖省游玩后病重身亡,他的妻子也在3天后去世。蒙古巴彦乌列盖省有关部门表示,当地可能爆发鼠疫,已“无限期封锁”全省。同时,与两名死者有接触的158人被隔离,还有来自“疫区”的11人也被“无限期隔离”。俄罗斯驻蒙古大使馆证实了有关鼠疫爆发的消息,强调这不是流行病,只是发现一种危险疾病爆发。
蒙古国卫生部门表示,这名俄罗斯男子可能是因为猎杀土拨鼠感染了“鼠疫”。据了解,土拨鼠能携带一种致命的鼠疫病菌,通过寄生跳蚤或食用土拨鼠肉传播给人类。
吃土拨鼠竟然会得鼠疫?鼠疫竟然还没灭绝?
是的,鼠疫并没有灭绝。感染鼠疫的可能性,一直在我们身边埋藏着。
历史上的鼠疫大流行 每一次都是惨剧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后,我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把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故防治鼠疫对我军国防和建设事业仍有非常重要意义。
是的,鼠疫并没有被消灭。
20世纪40年代之后,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没再发生,但较小范围的流行从未间断。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都呈不规律的间断性和突然性特点。1994年,在鼠疫静息流行30年后的印度苏拉特又再次发生鼠疫流行,发病876例,死亡54例,导致60万人逃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全球震惊。
据WHO 1988-1997年统计,全世界有23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25467例,死亡1813例,病死率为7.12 %。
直到现在,我国西北、西南边境省份及周边国家仍存在大片鼠疫疫源地,不时仍会因人们荒野宿营、剥食旱獭等行为导致鼠疫菌感染人类。
可以说,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流行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死亡人数最多、危害最剧烈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国人称为“一号病”。它的传染性极强,临床表现多样,病情严重,病死率特高。(当年令人胆寒的“非典”为乙类传染病。)
这次蒙古国的突发鼠疫事件再敲警钟,提醒人们对鼠疫不可掉以轻心!
鼠疫为什么会流行?
鼠疫的病原为鼠疫杆菌,又称鼠疫耶尔森菌(Yersing pestis,图2 )。
在液体培养基中
为什么鼠疫这么可怕?
第一,鼠疫的潜伏期短,发病快。
鼠疫菌通过淋巴结、肺或血液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会表现为不同病型,淋巴腺鼠疫、肺炎鼠疫和败血症鼠疫3个基本型最险恶。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l~6天,肺鼠疫、败血型鼠疫1~2天。接种鼠疫菌苗者发病可延长到7~12天。因剥食染疫动物经皮肤伤口感染的潜伏期比染疫蚤叮咬者要短。
由于病情进展太快,如果未及时治疗,肺型和败血型患者死亡率几乎为100%;腺鼠疫病死率为60%~75%,用抗生素治疗后,可降至5%~10%。鼠疫患者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第二,人对鼠疫普遍高度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
除了已接种疫苗或曾患鼠疫而治愈者,无分男女老少,身体壮弱,遇鼠疫菌都高度容易感染鼠疫。
第三,鼠疫杆菌的宿主众多,传播途径广泛。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为什么猎食土拨鼠会鼠疫?
鼠疫的根本源头在鼠类,鼠类在动物分类学上称啮齿目(Rodentia),能感染和传播鼠疫的啮齿目动物,全世界有186种,我国有40多种。野鼠是鼠疫杆菌的基础储存库和起始传染源,所以称为“鼠传疾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和耐忍性不同,可分为主要储存宿主和次要储存宿主。
主要储存宿主能耐受而长期保存鼠疫菌,形成自然疫源地,其中最主要的是旱獭属和黄鼠属。
土拨鼠是啮齿目其中一种,旱獭属,又名土属拨鼠草地獭,又叫哈拉、雪猪、曲娃(藏语)。在外形和生活方式上都与鼠类相似,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旱獭体型粗大肥壮,颈粗吻阔,耳小眼细,四肢粗短,利爪坚硬,松尾短扁。因潜藏烈性病菌,又危害牧场,一向被疾控与植保部门列入监控、杀灭黑名单。
旱獭(土拨鼠)
问题在于储存鼠疫菌的不只是一二种土拨鼠!鼠疫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在我国已知有12种,形成过10片野鼠鼠疫疫源地。
全世界旱獭属有14种,我国4种,即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阿尔泰旱獭)、长尾旱獭(红旱獭)和西伯利亚旱獭(蒙古旱獭),分别在青藏、新疆及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形成鼠疫疫源地。
喜马拉雅旱獭
黄鼠属主要是达乌尔黄鼠、阿拉善黄鼠和长尾黄鼠,分别在松辽平原、甘宁黄土高原,以及天山山地形成鼠疫疫源地(天山疫源地由灰旱獭-长尾黄鼠共同形成)。
达乌尔黄鼠
其他还有长爪沙鼠、布氏田鼠、青海田鼠,分别在内蒙古高原、锡林郭勒高原和川西北形成鼠疫疫源地;滇西北山地则有大绒鼠-齐氏姬鼠鼠疫疫源地。
长爪沙鼠
布氏田鼠
家鼠如果感染鼠疫,大多数自身很容易死亡。但它们与人伴生,同时还会到野外活动,一旦鼠疫流行,会在鼠和人之间反复交替传递。其中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都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历史上还出现过滇黔桂黄胸鼠鼠疫疫源地和东南沿海黄胸鼠-褐家鼠鼠疫疫源地。
鼠疫能多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尤其快速
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我国已制止人间鼠疫流行 仍不可掉以轻心
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新中国成立前的300余年间,我国发生过6次较大的鼠疫流行,共有20个省(区)的501个县(市、旗)发生鼠疫259万多例,死亡239万余人,仅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间就发病115.5万余例,死亡102.7万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采取以灭鼠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仅用10年左右时间就基本控制了肆虐数百年之久的人间鼠疫流行。1950~1999年的50年间,我国共发生人间鼠疫7.9万余例,死亡2.7万余人;其中头5年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7.1% ,此后人间鼠疫得到进一步控制,1980年代仅在青、藏、滇、新等省区有散发病例,年发病仅10例左右;但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总的形势一样,也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1999年10年间报告的病例数(371例)是前10年(102例)的3.6倍。
如今,我国内地大部分区域通常不存在鼠疫疫鼠,大众无须“谈鼠色变”。但消灭鼠害工作仍不可放松:一则,鼠类可携带多种病原体,全世界已知人鼠共患病有百余种,我国就有24种,包括病毒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5大类。目前最常见的有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也能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对主要害鼠密度须定期监测,将其控制在卫生危害或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再则,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仍然广大,类型复杂,鼠疫在自然界保存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发生又有间断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加之现代交通发达,随着经济发展,人员、物资交流频繁,鼠疫由国外传入的危险性也在增加。因此,对鼠疫的监测和预防必须常抓不懈!
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g,分~2次肌注,连续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