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您来到虫控之家!
.

创新 丨NPMA科研项目:对鼠类行为新的深入了解

   日期:2018-11-25     来源:虫虫科学咖啡馆    浏览:294    
 


由美国国家有害生物管理协会(NPMA)有害生物管理基金会资助的开创性新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个体大鼠,通过气味检测和RFID技术(射频识别)更好地了解啮齿动物的行为。

 

11月13日,刊发在PCT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报道:在美国专业害虫管理联盟的支持下,科学家们通过监测老鼠经常光顾远程传感器的频率,发现些气味比吸引啮齿动物到陷阱或喂食站的其他气味更具吸引力。同时通过观察野猫和鼠的个体行为和相互作用,消除了长期以来关于猫可以作为啮齿动物控制有效手段的神话。


 



  NPMA与福特汉姆大学合作进行的大鼠研究的视频报道

https://www.pctonline.com/video/rat-footage-npma-fordham/


 

 

从历史上看,老鼠携带细菌等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和财产造成威胁。尽管它们存在风险,但不可否认老鼠是研究最少的动物之一,虽然它们非常善于与人类“打交道”,但仍然活动于人类视野之外。“首席昆虫学家Jim Fredericks博士说。我们开始进行的这项研究,是为了解更多有关大鼠个体行为的信息,为专业害虫防治行业提供更好的啮齿动物控制方法。” 目前该研究的主要结论:

 

 

 

关于“气味”监测

 



 

单独的雄性信息素

导致雌性和雄性大鼠对周围环境的“调查”,没有吸引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鼠类最终都会避开这个区域。 

 

 

 

雌性和雄性信息素混合

 

与仅雄性气味相比,混合的雄性和雌性信息素使大鼠对气味的反应更有"吸引力",在该区域居住时间长,可达到80天以上。

 

 

 

雌性信息素


雌性信息素对雄性和雌性大鼠最具吸引力,并引起最强烈的反应,鼠类将在该区域驻留很长时间。

 

 

猫和鼠的“游戏”

 

在五个月的时间内,通过监测点的摄像机观察到野猫和位于附近的老鼠个体活动,并记录它们的存在,超过了300次。在那段时间内,尽管野猫对于老鼠的围捕行为被观察到20次,但只有不到1%的老鼠被野猫杀死事实出现 。 通过研究确定野猫不是控制城市环境中鼠类种群的有效措施。 

 

  • 野猫出现后的第一天或第二天,不太可能看到大鼠。

  • 对于观察到的每只野猫,接近20%老鼠会躲避至“避难所”。 

  • 虽然不太可能看到老鼠,但没有观察到野猫对鼠种群的长期影响。老鼠躲藏起来但还是后来会再回来。






 

 

启示

 

在本项研究的简单介绍里,可以看到国外相关的能化研究和新技术工具在啮齿类动物监测和控制中的应用方向。高清视频监控技术让时刻观察鼠类活动的行为不再困难,远程射频识别技术可以远程传送相关的记录。但鼠类研究近些年很难有大的进展的情况下,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将为鼠类研究助力,重要的是想法和思路。当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未来鼠类智能化监测和控制的发展提供的方向和机遇,很欣喜我们国内行业的从业者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编译:
NPMA Research Project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Rodent Behavior
https://www.pctonline.com/article/npma-research-project-rodent-behavior-insights/

本文图片和部分知识来自网络,主要宣教病媒相关知识,仅供学习,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公众号:虫虫科学咖啡馆

撰文/编辑:王飞

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 蝇类防治学组 委员(第六届)

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 蚊虫学组 成员 (第六届)

上海预防医学会病媒生物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委员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