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气门亚目(metastigmata)无脊椎动物。
有850种。
世界性分布。
软蜱科(Argasidae)、纳蜱科(Nuttalliellidae,只有一非洲种,罕见)和硬蜱科(Ixodidae)。后两科的种类统称硬蜱。
我国已记录硬蜱科有102种(亚种),软蜱科10种。
【形态】
成虫体分假头和躯体两部分。
躯体椭圆形,表皮革质。未吸血时背腹扁平,体长2~10mm,雌性硬蜱饱血后有的可达30mm。
螯肢长杆状,外围螯肢鞘,其末端具齿状的定趾和动趾,用于切割宿主皮肤。口下板较发达,其腹面有纵列的逆齿,有穿刺与附着作用。
须肢可见4节,末节有感受器,当吸血时须肢起固定和支柱作用。
气门1对,有气门板围绕,位于足基节Ⅳ前外侧或后外侧。
足分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跗节末端具爪1对及爪垫1个。
(网络下载)
1. 硬蜱
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假头基背面形状呈矩形、三角形、六角形或梯形,因蜱属而异。
须肢第1节很短;第2、3节较长,形状各异;
躯体体表光滑。背面有盾板。盾板上可有刻点或色斑。
躯体背面尚有各样的陷沟。躯体腹面有围绕生殖孔向后延伸的生殖沟。在肛门之前或之后有肛沟。
气门板宽阔,位于足基节Ⅳ的后外侧,其形状因蜱种而异。
足基节上通常有距刺,爪垫通常较发达。
2.软蜱
假头位于躯体腹面前部,从背面看不见。假头基较小,一般为方形。雌蜱假头基背面无孔区。
口下板的逆齿不发达。须肢各节均为长圆柱形,各节活动均灵活。
躯体背腹面无大块骨板。
体表呈皱纹状、颗粒状、乳突状或有盘窝。
躯体腹面有生殖沟,肛门前后可有肛前沟、肛后中沟和肛后横沟。气门板小,位于足基节Ⅳ的前外侧。
足基节无距刺,跗节爪垫退化或无。
【生活史】
卵、幼虫、若虫和成虫。
卵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mm,淡黄色至褐色,常堆集成堆。在适宜条件下卵经2~4周孵出幼虫。
经1~4周蜕变为若虫。
硬蜱若虫只1期,软蜱通常为3~4期,多者可达5~8期。经1~4周蜕变为成虫。
在自然条件下,硬蜱完成生活史所需时间可为数月、1年、2年或3年,因蜱种而异。
当遇到不良环境产生滞育时,可使生活周期延长。
多数软蜱完成生活史需1个月至1年,在不适宜条件下延长至3~5年或更长。
硬蜱寿命为几个月至1年。吸血后寿命较短,雄蜱可活1个多月,雌蜱产卵后1~2周内死亡。
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有些种类可活十几年以至二十年以上。
【生态】
1.宿主和更换宿主的类型
宿主包括许多陆生哺乳动物和鸟类,少数爬行类和极少的两栖类。其中一些种类可侵袭人体。
对宿主的专性程度因种类而异,有的仅限于1种宿主,有些种类限于某类群宿主,多数蜱种的宿主较广泛,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206种哺乳动物和鸟类。
蜱类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4种类型:
①一宿主蜱:宿主为大型哺乳动物,如微小牛蜱;
②二宿主蜱:幼虫与若虫寄生于同一宿主,而成虫寄生另一宿主;
③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寄生于3个宿主。多数种类的成虫寄生于大、中型哺乳动物,而幼虫、若虫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等。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
④多宿主蜱:幼虫不更换宿主,各龄若虫及成虫需多次更换宿主。宿主多为中小型哺乳动物,软蜱多为多宿主蜱。
2. 吸血习性
硬蜱各活动期仅吸血1次,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通常幼虫、若虫和雌虫吸血时间分别约需2~5、3~8和6~15天,饱食后增加体重分别为10~20、20~100和50~250倍,而雄虫为1.5~2倍。
软蜱幼虫吸血1次、各龄若虫需多次吸血。有些种类的幼虫或1龄若虫不吸血,而成虫除少数蜱种不吸血外,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所需时间,幼虫为数分钟或数天,因蜱种而异;若虫和成虫为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饱食后雄虫体重增加为2~3倍,而幼虫、若虫及雌虫为6~12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全沟硬蜱寄生在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草原革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处,绵羊的耳壳、颈部及臀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3.栖息与活动
蜱类栖息在陆地各样的自然景观。
不同蜱种的分布与气候、地势、土壤、植被和宿主等有关。
硬蜱栖息与活动因种类而异。
全沟硬蜱,栖息于低温高湿的针阔混交林带,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每天在午后12~2时和下午6~8时活动;
草原革蜱栖息在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多攀登在草茎顶端等待宿主,整个白天均见活动;
亚东璃眼蜱栖息在高温低湿的荒漠地带,多在地面活动,靠视觉主动寻觅宿主,整个白天均见活动;
草原硬蜱栖息在洞穴内,在栖息场所寻觅宿主;
微小牛蜱栖息在农耕地区的牲畜圈舍中,多爬上墙壁、木桩寻觅宿主。
软蜱多生活在半荒漠和荒漠地带。
乳突钝缘蜱,通常栖息在中小型动物的洞穴、岩窟及住房的缝隙中;
波斯锐缘蜱 栖息于窝巢;
拉合尔钝缘蜱栖息于畜舍等。
软蜱多于夜间活动。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性迁移,对蜱类的播散起着重要作用。
4.季节消长与越冬
蜱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取决于其本身的发育类型以及自然条件。
完成1代需时较短(2~3个月)的种类,其发育周期的季节现象不明显。
1年1代的种类,其活动期是随着季节而变化。如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
2年发育1代的种类,其季节的表现为成虫和若虫同时间大量出现,如嗜群血蜱。
3年发育1代的种类,各活动期的大量出现在季节上是相似的,如全沟硬蜱。
同一蜱种的季节消长也因其分布的地理纬度不同而有差异。
软蜱中多数种类栖息在宿主的洞巢内,终年都可见活动。
当蜱遇到不良环境时出现滞育。其表现形式有:饥饿蜱不活动;成蜱在冬季叮咬在宿主体上不饱食;雌蜱在冬季饱食后到来年才产卵;秋季饱食的幼、若蜱延至来年春季继续发育;秋天产的卵到来年才孵化等。影响滞育的因素主要有光周期、温度等。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地表缝隙、土块下、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表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动物住处越冬。
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活动期均可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蜱在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叮咬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某些硬蜱和软蜱在吸血过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阻滞,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蜱瘫痪。
蜱传播的疾病
1.俄罗斯春夏脑炎又称森林脑炎。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又称新疆出血热。
3. 北亚蜱媒斑疹伤寒。
4. Q热(Q fever) 。
5.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6.莱姆病。
7. 蜱媒回归热, 又称地方性回归热。
8.细菌性疾病 有些细菌性疾病是非专性蜱媒疾病,如土拉弗氏菌病、布鲁菌病和鼠疫等。
鼠疫耶氏菌可在草原硬蜱体内保存509天,并能经变态及经卵传递。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地中起一定作用。
【防制原则】
1.环境防制 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在林区使用烟雾剂灭蜱。杀虫剂中加入蜱的性外激素与聚集激素可诱蜱而提高杀灭效果。
3.生物防制 白僵菌、绿僵菌及烟曲霉菌。跳小蜂产卵于蜱体内,待发育为成虫致使蜱死亡。
4.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广东省鼠类蜱感染的情况
文献中,广东省有5 种重要的医学蜱类分布。
粒形硬蜱
台湾血蜱
龟形花蜱
血红扇头蜱
微小牛蜱
在近2年的鼠疫调查工作中,先后在各地的鼠类体表检获近百匹蜱,但种类仅有粒形硬蜱1种。
蜱分布的地区有:中山、源东、罗定、台山、阳东、惠东。兴宁没有检出蜱。
一只鼠体表检出61匹粒形硬蜱(标本采自中山市板齿鼠)
粒形硬蜱的鉴定
1.躯体背部有几丁质的盾板,覆盖背部全部或前面一部分;假头位于前端,从背面可见(硬蜱科)。
2. 肛沟围绕肛门之前;雄蜱腹面几乎全部为几丁质板(共7块)所覆盖(硬蜱属)。
3. 须肢较长,第2节明显长于第3节,2节分界不明显;足基节I内距明显。
4. 足基节I内距较长,末端尖;基节1-4外距明显,呈粗齿。
5. 足基节I外距短或无;盾板非心形。
6. 须肢窄长,前后两端明显细窄-----粒形硬蜱(雌)。
其他蜱类介绍
美洲花蜱Amblyomma americanum
(网络下载)
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
(网络下载)
变异革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
(网络下载)
Dermacentor andersoni 安氏革蜱
(网络下载)
囊形扇头蜱
注:此文内容为2009年“鼠疫病媒生物及现场处理培训班”吴军博士授课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