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您来到虫控之家!
.

人,为何免不了与老鼠蟑螂苍蝇共同生活?

   日期:2019-05-09     来源:快资讯    浏览:371    
 老鼠如此普遍而持久的与人类出现在一起,虽然后者如此反感前者的存在。
当代人发现的最早的小鼠遗体化石出自200万年前的印度。不过总体上说,因为老鼠形态很小,所以即便死掉,其尸体也很可能被腐食性动物吃掉,所以这并不能说明老鼠这一物种的存在时间。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为老鼠群体的扩散创造了条件。谷类作物的栽培,人类农耕和定居生活的普及,带来了粮食仓储的概念。而海上、路上迁徙的兴起,使得地中海沿海地区的家鼠朝着东方扩散,到达中国并随后进入东南亚,最远到达澳大利亚北部的新几内亚岛。而在随后,地中海沿海地区的家鼠,跟随古罗马军团横扫了整个欧洲大陆,以及大不列颠群岛。16世纪,欧洲探险家将家鼠带到了美洲新大陆。

今天,有人的地方就肯定有老鼠,这是很让人反感的“不速之客”。就连很多深藏于地下的坑道也有老鼠的痕迹。据称,伦敦的地铁系统里大约有50万只小鼠,经过多代迭代,其习性已经与地表生活的近亲不一样了。小鼠之外,还有体型更大、危害更严重的黑鼠(大鼠)。黑鼠是鼠疫的重要传播者,历史上曾多次造成城市、国家性的文明危机。

席卷整个欧洲,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的传播链条

侵入人类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不速之客”,显然不止有老鼠。携带100多种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的家蝇,在历史上曾传播过伤寒、霍乱、肺结核、痢疾、小儿麻痹症、夏季腹泻、热带结膜炎等疫病。家蝇而今仍然是无处不在,但存在数量已经远远少于50年前的历史上任何时期。

霍乱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

蟑螂是住户更加厌恶的小动物。公共卫生的改善,让苍蝇和老鼠数量相比过去大大降低,但蟑螂似乎并非如此。蟑螂历史悠久,构造原始简单,却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它的触觉可以在黑暗中帮助探路,还能在蟑螂身体躲藏时,让触角来扮演摄像头的功能,这大大降低了它被人类的拖鞋等物体打中的可能。蟑螂的尾部也有感觉器官,即尾须,能够非常敏感的辨识气流运动和声音震动。蟑螂不仅可以非常迅捷的逃过追打,而且它还有相当独特的卵鞘装置——所以即便我们发现蟑螂的痕迹,或成功捕打,或用杀虫剂清除,但它的卵鞘会塞在紧凑的缝隙中,等到3-8周后,再以数量更多的蟑螂成虫侵入人的生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英国BBC野生动物频道专家、英国皇家昆虫学会研究员理查德·琼斯所著的《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一书。这本书开篇指出,尽管今天的都市人大多住在舒适、干爽、带有家具的住宅里,还有现代技术、建材、化学药剂帮忙,但还是免不了受到“不速之客”的骚扰。我们的房屋、食物、物品甚至人自身都会受到大量入侵者的直接攻击。

早期人类从树上跳下,成为在大草原上生活的直立行走者,并开始选择定居生活以后,固定的住所就不免被“不速之客”侵扰——对,就是跳蚤。而当人类开始选择食用肉类之后,肠道寄生虫也因此开始进入人体。虽然人类最早食用的肉类是动物腐肉,而后转为生肉,再然后改为烤熟的熟肉,但仍然不免受到寄生虫的侵袭。

尼安德特人已经开始穿着御寒的衣物。《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书中指出,“人类第一次穿上衣服的时候,也把人类最古老的、个人的小客人——虱子——的进化史非常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包括阴虱、头虱和体虱。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全面考察和梳理了人类文明史尤其是定居生活文明史,结合各种害虫、寄生动物和寄生虫的演化史,为读者贡献了一本极具可读性的生活类科普作品。无论是老鼠、蟑螂、苍蝇,还是跳蚤、虱子、蚊子、蜘蛛,各种害虫、寄生动物和寄生虫,还有一些对于人的生活、家庭生活并不直接造成影响的“共栖生物”,其形态、生存特性而今已经与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了密切的关系。

许多“不速之客”令人厌恶甚至痛恨,但话说回来,是因为人类选择了特定的定居生活方式,所以才让相关的入侵物种冒着被人类不断“剿杀”的风险,与人共栖共存。现代世界创造了相比古代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诸如医院、酒店、写字楼甚至居民小区,采取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及通风换气,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善了“不速之客”的寄生环境,从而使得彻底灭杀上述害虫、寄生动物变得难上加难。

不仅如此,还要看到,当代世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供应普遍富足甚至过剩的状态,食物浪费现象非常突出,居民小区、写字楼及公共设施定期清运以食物垃圾为主的垃圾,这一储运链条实际上也为“不速之客”提供了生存资源。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