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如鸿毛的蚊子竟然是地球上最“凶残”的动物。在它们传播的疾病中,单单疟疾就在2017年造成了43.5万人死亡,除此之外还有丝虫病、黄热病、登革热、寨卡和西尼罗热等等,引得许多人对它“侧目而视”。
但是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种让人类恨之入骨的“四害之一”居然能成为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治病良药。
通过蚊子接种疫苗
为了抗击蚊子传播疾病,早在2010年,日本科学家改变了蚊子的DNA,把蚊子变成了“飞行疫苗接种器”。
通常情况下,蚊子在把嘴插进人的皮肤后,会先向伤口中里注入一小滴唾液,这种唾液能防止人的血液凝固,这样才能把人血吸进它自己的肚子里。在研究活动中,日本研究人员在蚊子唾液的蛋白质中加入一种抗原,抗原是一种能诱发免疫系统反应的化合物。
由于每个人受到蚊子叮咬的次数不相同,所以受到“疫苗接种器”叮咬的人们会得到不同的疫苗剂量。然而,考虑到监管和道德问题等因素,这项研究成果难以付诸实践。
以毒攻毒,对抗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被认为是世界上传播速度最快的热带疾病,这种疾病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因此在登革热肆虐的时代里,我们谈蚊色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里,登革热病例增加了30倍。1970年之前,它还只是在9个国家造成严重的疾病传染,现在已经扩大到了超过100个国家,其中许多在亚洲和拉丁美洲。
后来科学家发现一种对抗登革热的新方法--沃尔巴克氏体。
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立克次体科的内共生细菌,自然界约6成以上昆虫都带有这项菌体。这种细菌不仅可以保护宿主免受登革热和寨卡等病毒的侵袭,还可以通过宿主群体实现快速传播。此外,它不会传染给人类或动物。
而研究发现,传播人类疾病的病媒蚊未带有沃尔巴克氏体,如将菌体透过人工方式感染病媒蚊,不仅能缩短病媒蚊寿命,还能抑制多种病原体,包括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疟原虫等,可发展成对抗蚊子传播疾病的有利武器。
目前以沃尔巴克氏体对抗登革热的策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雄性埃及斑蚊,并与未感染的雌蚊交配,产下的受精卵会不能发育死亡,以至于野外埃及斑蚊数量逐渐减少,可达降低登革热流行的风险。但成本较高,且要持续大量地释放。
第二种方法则是同时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雄性及雌性埃及斑蚊,并让感染的雌蚊和雄蚊交配,产生的子代皆带有沃尔巴克氏体,带有菌体的蚊子渐取代野外族群,使蚊子不易感染登革病毒,从而降低人类感染机率。种此法缺点是蚊子数量不变。
如今,已有10个国家参与使用这一方法,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蚊子是否能发挥抑制蚊媒传染病的功能,值得期待。
蚊子治疗癌症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蚊子治疗癌症”的报道。
2014年,中山大学医学院颜光美教授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研究成果称,课题组从一批在海南捕获的蚊子身上分离出一种天然病毒M1,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体外培养的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
M1病毒学名盖他病毒,是一类具有体内复制能力并引起肿瘤细胞死亡的病毒,即溶瘤病毒。正常细胞因为含ZAP蛋白,因此有一道防线,病毒M1无法攻陷。而一些肿瘤细胞因为缺乏这种蛋白,就容易被病毒杀死,治癌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并且实验发现,M1病毒对体外培养的部分人类癌症细胞,抑制率高达90%;对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的癌细胞,抑制率达50%—60%。
因此,不少人将M1病毒视为治疗癌症的“神丹妙药”,甚至组团前往海南喂蚊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M1溶瘤病毒只不过是治疗癌症十八般武艺中的一种,还不能用‘攻克’两字。肿瘤单靠一种方式治疗不现实,一定要联合治疗,而M1溶瘤病毒只是为癌症病人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可能。
除了癌症外,科学界对蚊子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指向了多种疾病,其中还包括血栓。
这是因为当蚊子叮咬人畜时,它的唾沫会将一种叫做Anophelins的蛋白质注入宿主体内,让其血液更自由地流动。因此科学家设想,如果它能在人类身上起作用,或许能帮助预防甚至治疗血栓,从而抑制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