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您来到虫控之家!
.

鼠疫防治小知识,请大家看过来!

   日期:2020-01-13     来源:快资讯    浏览:311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蚤。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一、鼠疫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我国的鼠疫流行情况,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1号传染病,并先后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鼠疫容易发生的季节

人间鼠疫的流行季节主要取决于各类疫源地内啮齿动物鼠疫流行季节变动。南方黄胸鼠疫源地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北方一般以4—10月为主要发生季节。

三、鼠疫的防控措施

1、灭鼠、灭蚤:控制鼠疫发生与流行,必须开展经常性灭鼠、灭蚤工作。灭家鼠时居室要同时灭蚤。对家养猫、狗实施灭蚤,犬要栓养管理。实施灭鼠、灭蚤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保证安全有效。

2、提高警惕,监视鼠疫疫情。在疫源地的群众要做到“三报三不”。三不:一是不接触、不剥皮、不蒸煮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二是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三是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死者家中吊丧。三报:一是发现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要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二是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三是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

3、鼠疫防控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疫源地的广大群众要在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卫生专业人员工作,听从指挥和支持有关处理措施的实施。共同努力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与流行。

四、鼠疫的传播途径

1、从动物→跳蚤→人的传播,多为腺鼠疫。

2、通过人—人的空气飞沫传播造成肺鼠疫。

3、经皮肤黏膜传播,接触剥食染疫的鼠类及其它啮齿动物的皮肉、内脏、血液和病人的痰液、脓血分泌物,均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4、疫鼠疫蚤还可随交通工具传到外地造成鼠疫流行。

五、怎样预防人间鼠疫

1、在鼠疫疫源地区的居民,严禁打猎,严禁剥食鼠、狐狸、旱獭、野兔等动物,禁止小孩玩鼠。

2、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如在外发现病死鼠或其他动物,发现症状与鼠疫相似或原因不明的高烧昏迷病人,应及时报告就近的卫生院、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就地隔离治疗。

3、对已判定为“疫区”的地区,要做好预防接种,积极做好疫区处理(消毒、灭鼠、灭蚤)和家屋及周围环境的灭鼠灭蚤,并搞好环境卫生。

六、发现鼠疫病人后怎么办

鼠疫虽然凶险,但它是一种可用特效药治愈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战胜鼠疫的重要措施。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应严密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同时按甲类传染病上报疫情。病人应单间隔离。病区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衣服消毒)。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裙的“五紧”防护服,戴纱布口罩或N95口罩,穿长筒胶鞋,戴胶薄手套及防护眼镜。严禁探视和病人之间相互来往。死亡者应火葬或深埋。

七、发现病死鼠后怎么办

动物鼠疫是人间鼠疫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来源,及时发现动物鼠疫流行,并且处理好动物鼠疫疫区,是防止人间鼠疫发生的重要措施。接到连续或大批疫源动物死亡的报告后,除应立即对送检材料进行检验,查明死因外,如属人口密集地区,还应组织人员对该地区进行保护性灭鼠、灭蚤。无论在城镇或农村,凡人口较密集地区,在居民点内发现病死鼠,均应等同于发现人间鼠疫患者的可能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严格的疫区处理。如在人烟稀少的牧区发现病死鼠时,以预防为主,及时对该地区进行严格处理,也是完全必要的。

八、跳蚤的防治措施

1、灭蚤先灭鼠。

2、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保持宠物的清洁卫生。

3、空间喷洒杀虫剂;熏杀;室内滞留喷洒。

4、防治药物:溴氰菊酯(凯素灵),具有极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而且作用快、持效长,能较快地降低地面游离跳蚤指数。使用方便,直接用水稀释,能充分发挥药效,分散度良好,对动物安全,无刺激气味,对物体表面无腐蚀破坏作用。溴氰菊酯还兼有一定的杀卵作用。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